十三年前,当60后的都匀人周涛抱着初级佳能相机踏入摄影圈时,没人能预料到这个对 PS 技术一窍不通的 “门外汉”,会在电脑屏幕前的反复调试中,撞开一扇通往光色新世界的大门。如今,这位被中国国际摄影协会主席赵旭新誉为 “奇人奇影” 的探索者,以其独创的光色分离与裂变理论,在艺术与科学的交界地带开辟出全新疆域,成为公认的该领域开创性实践者。

周涛摄影作品原图(后面图片均是通过分离和裂变得到的光变现象)
懵懂闯入的 “光色密码” 破解者
2012年初,刚接触摄影的周涛因不熟悉专业后期软件,只能在电脑上随意调整电子照片参数。这份 “无知者的勇气” 反倒让他摆脱了传统图像处理的思维定式 —— 当多数人执着于用PS美化画面时,周涛却在压缩与分解图像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光色竟能像血液经离心机分离出血清般被拆解重组。“把含有光的电子版照片放进电脑里压缩分解,就能分离出三原色及无数过渡色,再重组就是裂变,反复操作能得到无穷尽的光色结构。” 这个通俗的解释背后,是他对光色本质的独特洞察。
这份发现并非偶然。早在1984年,24岁的周涛就已完成《印象学》初稿,以奇异思维审视世界的习惯伴随其四十载人生。从开办工艺美术厂到经营房地产开发,跨界经商的成功经历,反倒锤炼了他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2015年,他将早期探索成果结集为《神奇的摄影艺术》,由广东省岭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赵旭新在序言中写下的 “奇人奇影” 四字,成为对其开创性探索的精准注解。


无人区里的理论与实践突破
在周涛之前,光学领域早有色彩分离的探索:1855 年麦克斯韦提出用滤镜捕捉色光成分,20 世纪初普罗库金 - 戈尔斯基通过黑白相机加滤色镜实现色光合成,现代高端相机则依赖棱镜分光技术。但这些技术要么停留在物理层面的光色捕捉,要么服务于精准色彩还原,从未有人像周涛这样,将光色视为可 “雕琢” 的物质进行艺术化分离与裂变。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所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光色的分离、裂变及雕琢。” 周涛的断言得到现实印证 —— 在公开可查的学术资料与行业纪录中,尚未发现同类系统性研究。他的核心突破在于提出 “光变色变质变” 理论:空间高密度光粒子兼具传递与储存光能的特性,受外力影响发生密度或结构变化时,光色便会随之改变,而这种变化可通过数字技术干预与再现。基于此,他能将普通多云照片转化为火烧云效果,能捕捉到仪器无法探测的树枝反射光,更能从单张照片中裂变出上百张不同光色结构的作品。
2022 年,周涛在都匀创办 1000 平方米的中国空间光学博览馆,用千幅作品展示光色的无限可能:既有摄影与油画、版画的融合,也有雕塑与铸造工艺的跨界呈现;从玛雅文化符号到北极光奇观,从人物肖像到自然山水,其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颠覆了艺术创作的传统认知。2024 年,他将光变理论与 AI 技术结合,更催生了兼具标志美感与多维视角的全新作品形态。

跨界赋能的社会价值革命
周涛的探索早已超越艺术创作范畴,在多个领域释放实际价值。在印染与时装设计领域,他的光色裂变成果被应用于旗袍、丝绸与瓷砖装饰,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那些经光色重组生成的独特纹样,为商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在陶瓷、壁画与装饰行业,其光变技法创造的多维视觉效果,打破了传统设计的风格局限。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其在跨学科领域的启发价值。美国定居的作曲家在观赏作品后,因流动光色刺激产生创作冲动;军事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光色分离理论在伪装与信号传递中的应用可能;科学家则从他 “光粒子是暗物质” 的论断中,获得探索多维空间的新视角。正如唐山某军舰高官评价:“周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在艺术界和生命科学界爆炸。”
这种价值本质上源于思维方式的革新。周涛认为:“传统 PS 使用者被困在软件预设思维里,而我突破后才看清 PS 背后的自然光学规律。” 他的实践证明,光色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可操控的 “原料”,这种认知为艺术创作、工业设计乃至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 正如他所言,自己只是 “打开了进入多维空间的第一道门”,后续更多突破有待各领域专业人士接力实现。


民间探索者的时代启示
从懵懂调试到系统研究,从个人发现到行业赋能,周涛的经历折射出民间探索的强大生命力。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实践者,他没有受限于学术体系的固有框架,却以 “跨界者” 的敏锐捕捉到被专业领域忽视的光色规律。这种 “无意识走错方向却闯进无人区” 的经历,恰恰印证了创新往往源于打破常规的勇气。
如今,60多岁的周涛仍在电脑前深耕光色世界,他的作品库已积累上万幅光色裂变作品,而博览馆里的展示仅是冰山一角。原国际摄影协会(林副主席)称其为 “摄影界的毕加索”,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授予他 2016 年国家摄影大典年度人物奖,这些认可不仅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探索精神的褒奖。
在这个依赖精密仪器与专业分工的时代,周涛用十三年证明:真正的创新从不局限于实验室与象牙塔。他的光色分离与裂变技术,既是艺术表达的新语言,也是科学探索的新路径,更为所有追梦人提供了启示 —— 所谓前沿,或许就在打破常规的每一次尝试中;所谓奇迹,往往源于对 “不可能” 的执着追问。而这道被他推开的光色之门,正等待更多人踏入,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与艺术传奇。(墨笔 2025年10月21日)
